临汾,位于山西省西南端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。每当人们谈到临汾,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,往往是壮丽的壶口瀑布和古老的洪洞古槐。然而,鲜有人知的是,这座今天安静平和的古城,曾在七十五年前爆发过一场惨烈的战斗——那就是解放战争期间,由徐向前元帅指挥的临汾战役。
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72天,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伤亡超过一万三千五百人,整体部队的伤亡率几乎是敌军的三倍,是解放战争期间最为艰难的攻坚之一。然而,至今临汾战役依然被军方列为经典的教科书级别战例。在这场战役中,曾立下赫赫战功的第八纵队23旅更是荣获了“临汾旅”的荣誉称号,以此纪念他们的英勇表现。
那么,临汾战役究竟为何如此令人铭记?它的胜利对1948年以后解放战争的走势又有何深远影响?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,别忘了点个关注,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讲述历史的最大动力!
展开剩余83%1948年3月,解放战争进入全面战略反攻的新阶段。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,在宜川和黄陵一带成功重创了国民党军队的刘戡部,刘戡兵败自杀。随即,刘邓大军渡过黄河,攻克了洛阳和豫西等地,进一步推进解放。
然而,仍然困扰我军的国民党阎锡山部队,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,始终阻碍着西北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的推进。为了配合全国范围内“将战线打到国统区”的有利局面,孤立晋中和太原的敌军,中央决定发起临汾战役,彻底摧毁阎锡山在晋南的最后防线,为日后彻底消灭阎锡山主力部队铺平道路。
临汾坐落在山西西南的黄土高原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它不仅是当时同蒲铁路的交通枢纽,也是汾河下游的物资集散中心,扼守着国民党在山西的战略要地。阎锡山深知临汾的战略意义,因此早早指挥部队在临汾四周修筑了严密的防线——外壕、城墙、地道等防御工事,被他称为“铜墙铁壁”,并调来了太原绥靖公署第66师、西安绥靖公署第30旅以及8个保安团,总兵力达到2.5万人。
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,毛主席也一度感到为难。临汾的攻坚任务非同小可,急需一位擅长硬仗的将领。经过深思熟虑,毛主席决定请出当时在后方疗养的徐向前。徐向前是山西五台人,熟悉当地的地理、地势和民情,是我军的优秀将领之一。早在红军时期,徐向前就以指挥红四方面军驰骋沙场,打过许多恶仗,尤其是在西征战役中,他的指挥堪称经典。面对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悍将,毛主席相信只有他,才能突破临汾的“铜墙铁壁”。
当毛主席向徐向前提出临汾战役时,徐向前毫不犹豫地表示:“党和主席需要我,我怎能推辞?我一定全力以赴!”他随即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。
1948年2月3日,徐向前正式被任命为临汾战役前线指挥官,领导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、第十三纵队、炮兵团以及多个团、旅,总兵力超过5万人,准备进攻临汾。虽然我军的兵力明显占优,但徐向前深知,临汾城的防御工事极为坚固,我军缺乏足够的攻城重武器,因此决定采用“土木作业、连续爆破、坑道作业、步炮协同”的战术,逐步打开临汾的大门。
1948年3月7日,战役打响,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24旅率先行动,占领了临汾城南机场,缴获了两架敌军运输机,彻底切断了敌军的撤退通道。得知退路被切断,国民党守军士气大减,临汾外围的碉堡、塔楼等防御工事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纷纷被我军攻克。到3月22日,我军已基本扫清外围防线,攻城部队逼近临汾城墙。
然而,战局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。徐向前很快发现,敌军并非完全溃退,一部分敌人有意撤退,是为了将外围和城内的部队合并,借助城墙坚固的防御,企图拖延战局,减小我军的伤亡。临汾的攻防战,进入了更加复杂的阶段。
3月23日,解放军对临汾展开全面进攻,主攻东关的第十三纵队38旅在攻城过程中遇到了敌军的强烈抵抗,敌人破坏了我军的坑道进攻计划,只得用炮火突破敌防。尽管如此,解放军依然顶住了敌军的反击,38旅与其他部队共同发起了多次进攻,但依然未能顺利攻破东关。
随着战斗的继续,徐向前做出了新的战术调整,将第23旅的进攻方向转向城东北,并依托此前攻占的临汾电灯厂进行攻势。经过巧妙布置,最终我军的坑道作业顺利推进,炸药成功装置,为后续的攻城奠定了基础。
临汾的民众,也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解放军决定从当地征集门板,以支持坑道作业的继续。令人感动的是,临汾周围的百姓纷纷响应,主动拆下自家门板,交给解放军,成为战斗的一部分。不到一周的时间,解放军便收集了12万块门板,极大地推动了战局的发展。
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,我军终于突破了临汾的防线。1948年4月10日,临汾东关被成功爆破,随后的激战中,敌军第66师部队被歼灭。解放军兑现承诺,将70%的门板归还给原主,损坏的部分则予以双倍赔偿。
临汾战役不仅是一次典型的攻坚战,也是我军与人民同心协力的生动写照。在这场战斗中,解放军战士在地下环境的险恶条件下,利用坑道作战手段,成功攻克了敌人的坚固防线。最终,经过艰苦的战斗,敌军在5月24日彻底被消灭。
这场战役的胜利,极大地改变了山西及整个解放战争的格局。临汾一役过后,解放区从吕梁到太行、从西北到华东的战线连成一片,打响了华东的淮海战役,奠定了解放太原的基础,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为何阎锡山所说的“铜墙铁壁”会在72天内被攻破?或许从解放军征集的12万块门板中,能找到答案:历史的胜负,从来不是由城墙或武器决定的,而是民心的力量,正如临汾战役所证明的那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