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击掌] 俄罗斯远东588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,它曾是沙俄靠着几张不平等条约强行揽入怀中的战利品,这里黑土肥沃得能攥出油,可如今大多荒着,蒿草长得比人还高。
更让人费解的是,这个坐拥世界最大国土的国家,竟要靠进口小麦、肉类过日子,运粮船穿梭往来,其中不少目的地正是曾经失去这片土地的中国。
这片靠不平等条约抢来的土地,为何成了 “食之无味” 的包袱?是制度出了问题,还是历史埋下的隐患?
从掠夺而来的 “战利品” 到荒草丛生的荒原
19 世纪中叶的中国,内忧外患缠身,沙俄趁机挥起了屠刀,1858年的《瑷珲条约》,趁着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危难之际,俄国以武力相胁,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故土一夜之间收入囊中。
展开剩余84%两年后,《中俄北京条约》又吞噬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包括那座曾经名为海参崴的天然良港,从此中国东北失去了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。
沙皇为掠夺功臣穆拉维约夫封爵,称他 “阿穆尔斯基伯爵”,用黑龙江的名字给这份血腥荣誉冠名,可他们只想着占有,从没琢磨过怎么经营。
那会儿的远东就是沙俄版图上的边缘地带,除了少数流放的囚犯和探险家,没多少人愿意去,肥 一年地躺着,无人问津。
到了苏联时期搞集体农庄,远东总算种上了些粮食,可计划经济的弊端显而易见,农民干多干少一个样,谁也没心思好好种地,机器老旧了没人修,种子不行了也不换,产量始终上不去。
苏联解体后情况更糟,1992 年搞 “休克疗法”,一夜之间把计划经济砸个稀巴烂,恶性通胀飙升到 2000%,农民手里的钱成了废纸,国家补贴没了,集体农庄散了,大片土地直接撂了荒。
远东谷物产量 1990 年还有 130 万吨,到 2004 年只剩 26 万吨,每平方公里才住 1.18 人,耕地利用率连 1% 都不到,这哪是沃土,分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。
土地私有化,越改越荒
俄罗斯不是没想过救场,他们学西方搞土地私有化,以为把地分给农民,就能盘活农业,可这改革改得稀里糊涂。
农民拿到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地块,而是张 “土地份额” 凭证,上面没标边界,没说咋用,就像张废纸。有人拿着凭证去地里找自己的 “份儿”,转悠半天都摸不着北。
更乱的是政策,十年间,国家杜马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近四十部联邦法规,上百个政府决议,偏偏互相矛盾,今天说土地能买卖,明天又说只能租;这边说鼓励耕种,那边又加了一堆限制。
农民被绕得晕头转向,干脆不折腾了,反倒是城里的投机者钻了空子,用低价把近一半的私有化土地揽到手里,他们哪懂种地?无非是等着地价涨了再卖,土地就这么一直荒着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黑龙江农民李德民到远东探亲,看到大片黑土长着半人高的蒿草,心疼得直跺脚,他借来锄头开荒,把田埂修得笔直,当地俄罗斯人围过来发出惊叹,这田埂咋能这么直?不是他们学不会,是几十年“大锅饭”吃下来,早就没了精耕细作的心思。
普京后来在政府会议上叹气,中国早说要合作开发远东土地,可咱们自己没抓住机会,这话里满是无奈。
土地终究认 “用心” 的人
俄罗斯的土地困局,说到底是个理念问题,把 “占有” 当成了 “拥有”。他们以为抢来大片土地,就成了强国,可土地这东西认死理,你对它不用心,它就给你脸色看,中国农民常说“人勤地不懒”,道理就这么简单。
看看中国,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世界7%的耕地养活 14 亿人,实现粮食基本自给,靠的不是老天爷赏饭吃,是农民精耕细作,是政府修水利、搞育种,是制度鼓励大家好好种地,哪怕在西北戈壁,都能靠滴灌种出棉花。
再看俄罗斯远东,坐拥170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,人均耕地是中国的60倍,却连1.4亿人都养不活,需要大量进口粮食。
他们不是缺技术,也不是缺资金,缺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和经营的耐心。一会儿搞集体化,一会儿搞私有化,政策变来变去,农民哪还有心思扎根土地?
更讽刺的是,当中国农民去远东帮着种地,长出粮食了,却有人喊 “中国威胁论”,说这是 “蚕食土地”,这种心态说白了是既想占便宜,又怕别人沾光。
现在的远东依然是片沉睡的土地,偶尔有零星的农场,也大多靠着政府补贴勉强维持,那些曾经被视为 “荣耀” 的广袤疆域,如今成了甩不掉的包袱。
土地从不说谎,你对它好,它就给你回报;你冷落它,它就用荒芜回应,俄罗斯该明白,占有土地不算本事,让土地发光发热才是真能耐。
这片 58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未来会怎样?没人知道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再肥沃的黑土,也经不起常年的荒废和折腾。
发布于:陕西省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